申请意味着走的“申请-考核制”的途径,和统考、直博、硕博连读等是常见的读博渠道。
目前,国内不少985、211高校采用申请-考核制,便于筛选自己中意的优质生源。
之前,我曾提过不管走什么渠道,想读博都要和博导提前联系。一定要争他当年的招生指标,否则就是白忙活,浪费一年时间啊。
为何这么说呢?给大家举个小例子:
这周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期间交流时就有一个的其他单位导师在推荐自己学生。一个双非院校的女导师(博导、学院院长、很厉害),中间休息时询问几个清华、北师大等高校x的教授,期望推荐自己的学生去读博,得到的答复都是委婉拒绝。
我在其他文章中有说过不少高校的博导年均仅1个生招生指标(甚至不足1个),有重大课题、学术帽子会额外加1个指标。可是,他们自己课题组内的硕士每年想读博的都不止2个,指标远远是不够的。
也许,这个女导师的学生永远不知道她的导师在会场为她努力争取过,期望推荐她到更高的平台读博。但是,真的很难!
因此,在申请之前见导师一定要认真准备,给导师一个“定心丸”,让他有非你不招的感觉。当然,整个见面过程是非正式的,见面地点看导师性格,有选在办公室、食堂、学校周边餐厅或校园内边走边聊。
我读博是跟我的硕导,读研时他晋升教授、遴选为博导。我是他的第一个生。当时,导师找到我说读个博吧,今年又拿了个300万的课题,不缺费用就缺人。总之,当时也没聊啥特别的,就选择继续跟导师读博啦。
不同博导关注的点可能不同,也没有个统一的提问模式。但是和博导聊天的话题有几点可能是通性的,比如:
1.个人硕士阶段的研究经历、科研成果
博导会比较关心在之前的课题组内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大部分会问的比较细致,如做什么课题中遇到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等等。
个人建议当博导问到对之前课题组、硕导的看法时,尽量还是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给予一些赞美。哪怕平台低、导师能力有限,个人品质、团队协作非常重要。
科研成果,主要是你发表的一些论文,正在做的硕士等。相对来说,这部分你会很熟悉,记得对自己的成果进行凝练、包装。之前,我们遇到会聊的生,像“讲一个故事”一样介绍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取得的成果。
2.读博规划
我记得给不少想读博的同学的建议中,就有沟通导师的邮件中附带3-5000字的读博规划。换句话说,就是一篇高水平的某个研究小领域的或开题报道的引言部分。
这个研究小领域的确定,得熟悉你联系导师在做的课题,已发表的学术论文。通常,学院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中的导师介绍部分会有这类资料,自己也可以去基金委查下导师已获批、在研的基金课题,或者已发表论文的致谢部分中提及的项目名称。
和博导面谈,说明之前已有过邮件沟通,而且导师对你挺有兴趣。希望能当面听听你自己的想法和未来想做什么。
3.毕业要求
延期率不低。我不是很认同“导师故意留生打工”的观点。课题组有几个延期生,导师也很头疼,同样希望他们早点毕业。
目前,很多导师在招收生之前,第一次见面就会说清楚学校、学科、导师三级的毕业要求。比如说,在严格管理的大课题组(几十人或上百人的),非带头人的博导是无法单独降低自己生的毕业要求的,得按团队的要求走。
因此,导师们会提前告知,建议学生慎重选择。毕竟一旦选择读博,相当于彼此间达成了协议。面对一些科研潜力不足(硕士阶段小论文质量不高、不够勤奋)的学生,会劝他们硕士毕业后工作而非读博。
4.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
导师也会聊些家常琐事,希望在这些问题中了解你的性格。或者,问问有没有女朋友,在哪里读书、工作之类的。也会聊聊兴趣爱好,比如打球、跑步、游泳等。
遇到这类问题,实话实说就好,不需要刻意迎合。当然,和导师是老乡,性格类似,兴趣爱好类似,也会有所加分。之前,我熟悉的一个导师,招的生基本都是长跑爱好者,因为他觉得这样的学生毅力强大、能成事。
写在最后
在和博导面谈的整个过程中,导师通过沟通、聊天,主要是想判断你的科研潜力如何。关键是判断出你能否能很好的完成课题组的毕业要求,顺利毕业。你只要给导师传达出这样的信息就可以。
聊天中不要“嗯”、“啊”、“哦”之类的简单回答,尽量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另外,和导师聊天后,也可以去课题组和其他学生做个交流。胆子大的,参加一次组会,做个硕士阶段的汇报是最完美的。
当然,每个导师的性格不同,聊天的内容和对问题的看法也有差异。往往博导和生的选择也是一种缘分,对自己有信心,相信会得到导师的认可呢。
还记得你的博导和你第一次见面聊的是啥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