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濒危植物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生境狭窄、种群数量少、竞争力低、繁殖和扩散能力弱等特性,使得它们易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目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是设立自然保护地,一方面,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及其生境未被纳入保护范围,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另一方面,现有保护区的范围和保护目标较多是固定和静止的,而珍稀濒危植物的生境会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对珍稀濒危植物当前和未来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影响下潜在生境的识别,对更好的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显得尤其重要。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景观生态组硕士杨宗保在研究员白杨的指导下,采用物种分布模型——最大熵模型(maxent),对西双版纳地区24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当前和未来(2050年)潜在生境进行模拟,利用西双版纳现有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人类活动用地对珍稀濒危植物潜在生境的影响,筛选了珍稀濒危植物主要的生境类型。结果表明,西双版纳地区珍稀濒危植物潜在生境面积到2050年剧烈减少,且生境的分布往东南方向发生明显偏移。橡胶林扩张是对珍稀濒危植物潜在生境威胁最大的人类活动方式之一。季风常绿阔叶林是该区域珍稀濒危植物的主要生境斑块类型。现有保护区体系中包含35.85%的珍稀濒危植物潜在生境,而到2050年这一比例将下降至32.26%。
该研究建议优化现有保护区布局,填补保护空缺。调整现有保护区结构,重点保护与恢复季风常绿阔叶林等原始森林的完整性;限制人类开发活动,禁止橡胶林和茶园向原始森林扩张;加强县级保护合作,重视行政跨边界的协同保护;加强野外调查与监测,定期开展动态评估。制定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与保护对策,在未来物种生境发生偏移的方向:一是尽可能减少人类开发建设活动,二是提前进行生态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降低物种在迁移过程中灭绝的风险。
相关研究成果以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potential habitats for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s and habitat conservation based on the maximum entropy model为题,发表在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
生物多样性适应性管理与保护评估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