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现迄今最大兽脚类恐龙足迹点。
足迹点复原图。 (李洪清供图;陈瑜绘)
a\b\c三种足迹类型代表的照片。 (李洪清供图)
研究人员在野外进行工作。 (李洪清供图)
10月5日,云南大学脊椎动物研究院团队在peerj发表题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中一足迹组合:云南最大的兽脚类足迹点》的论文,文章报道了一产自滇中下侏罗统冯家河组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点,该足迹点为目前在云南发现的最大的兽脚类恐龙足迹点。
云南滇中盆地有着丰富的恐龙骨骼化石和足迹化石资源。与骨骼化石不同,足迹化石较难进行精确的鉴定分类,往往也无法与生物演化相关问题相联系;但是,通过研究恐龙足迹,可以加深科学家对于恐龙古生物学和古生态等方面的认识,因为足迹的形态特征可以提供许多重要的信息,例如推测恐龙行进速度和步态、造迹动物的运动能力、造迹动物的社会性、栖息环境、地表基质的状态、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信息。
目前,云南产出的恐龙骨骼化石大多数属于基干蜥脚型类恐龙,兽脚类恐龙种类较少。
本次研究报道的足迹经鉴定均属于兽脚类恐龙足迹,对这些足迹进行形态学研究,并探讨潜在的造迹动物及古环境,为云南兽脚类恐龙多样性、行为以及地理分布等问题提供额外的证据,对研究该地区古生态具有重要的价值。论文作者之一、云南大学教授毕顺东告诉《中国科学报》。
作者在一套推测形成于早侏罗世晚期热带-亚热带湖滨环境下以泥岩为主的岩层序列中的不同岩层之中识别出120个三趾型足迹。
所有的足迹在尺寸、形态和保存状况上各不相同。其中保存状较好的足迹被分为三个类型(a、b、c),其中 a 型足迹为中小型足迹,趾迹纤细,趾间夹角较小,跖趾垫较小,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较为接近,b型足迹为中大型足迹,趾迹较为纤细,趾间夹角较大,跖趾垫区域较大,可归入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中的小河坝卡岩塔足迹k. xiaohebaensis,c型足迹为大型足迹,且仅发现一个,趾迹较为纤细,趾间夹角大,有两个跖趾垫印迹,被归为卡岩塔足迹未定种k. isp。
通过公式对造迹者的体型估测并与云南已出土的兽脚类恐龙进行对比,发现同样出土于滇中下侏罗统的盘古盗龙panguraptor和中国龙sinosaurus为潜在的造迹动物,这也暗示了不同大小和类群的兽脚类恐龙曾在该区域内活动,可能是被此处的水源或食物所吸引。
此外,由于该足迹点的足迹保存于多个岩层中,表明该地区曾遭受了周期性的干燥与洪水事件,也暗示了不同世代的恐龙不断造访此地。
该研究得到云南省科技厅—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联合基金的资助。(来源:中国科学报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7717/peerj.11788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的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作者:毕顺东等 来源:peerj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