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卢洪洲教授课题组,通过对127例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感染者在治疗前血浆中的加氧环化酶(ido)活性高低可以被用来预测患者治疗后hiv储存库的大小,活性越高,储存库越大,且在抗病毒治疗后活性较高的患者体内的hiv储存库依然较高。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临床传染病》。
hiv储存库的存在是根除艾滋病的主要障碍。目前,抗病毒治疗已经能够明显延长hiv感染者的寿命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但hiv感染者仍然需要终身服药。
据悉,加氧环化酶是人体内代谢色氨酸的一种关键酶,肿瘤、hiv感染等疾病可能正是利用了这个酶创造了适宜疾病发展的免疫微环境。研究发现,hiv感染者的加氧环化酶活性比健康人明显升高,且在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后仍然无法下降到健康人的水平。所以,该酶可能参与了hiv储存库的维持。
下一步的研究如果证实该酶参与hiv储存库的维持确有因果关系,并在hiv维持储存库的大小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针对这个酶的药物将有可能减小病毒储存库。卢洪洲表示。(来源:中国科学报 黄辛)
上一篇:研究发现银屑病发病关键物质
下一篇:非洲鳉鱼拥有极快生长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