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是男性常患的主要恶性肿瘤之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已被广泛应用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前列腺癌患者的死亡几率。对于50-60岁的男性患者,psa检测在psa灰色区具有较低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炎常被误诊为前列腺癌,造成过度诊断和治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再次采用有损伤的穿刺活检来确诊。然而,这种入侵性穿刺活检常常会导致疼痛、出血以及肿瘤扩散。因此,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准确率、无创的方法来早期诊断前列腺癌,尤其是psa灰区前列腺癌。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自2010年回国以来,长期致力于癌症早期诊断相关研究。针对如何分离检测血液中痕量循环肿瘤细胞难题,他带领团队围绕界面细胞粘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拓扑匹配与分子识别协同”的细胞粘附界面的研究新思路,探讨了界面微纳结构、软硬度、浸润性等对细胞特异粘附的影响规律,构筑了系列高效特异细胞识别粘附界面。通过进一步将智能分子嫁接到多尺度表面上,利用其对外界刺激的响应性(如酶、热、电、糖/ph、光等),实现了对细胞特异粘附和去粘附的无损调控,解决了传统去粘附过程对细胞的损伤。利用二氧化钛的自清洁特性,实现了对纳米癌症检测芯片的无害化处理。自2015年以来,通过选择石墨烯为材料,结合结构匹配、软硬度匹配、浸润性调控,获得高的靶向细胞捕获效率(大于92%)与极低的白细胞粘附,为后续规模化制备以及临床应用指明了方向。
近日,王树涛、孟靖昕团队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潞林、张树栋团队交叉合作,利用马兰戈尼效应以及混合抗体修饰,制备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芯片,实现了高准确率、非入侵性的诊断psa灰区的前列腺癌。通过与病人穿刺结果对照,将循环肿瘤细胞检测与psa血液检测结果相结合,并用机械学习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临床病人诊断的敏感性从psa检测的58.3%提高到91.7%。该项研究提供了一种非入侵的选择,可以实现对psa灰区的前列腺癌病人的高准确率诊断。
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伙伴计划、中科院青促会项目的大力支持。
ctc芯片用于高灵敏、非入侵诊断psa灰区的前列腺癌的整体思路:根据作为金标准组织活检的结果,psa测试对于灰区病人展示出了低的敏感性(58.3%)。相比而言,结合ctc检测结果与psa的结果,并进一步用机械学习分析,发现诊断敏感性提升至91.7%,从而证明该研究方法是组织活检的有益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