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名录是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利用以及管理的重要基础资料。近年来分类学研究方法、技术手段不断提高,特别是整合分类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分类体系不断得以完善;此外,新物种不断被发现并描述,已知物种的分布和生态数据不断更新。由于分类的变动,物种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也随之变化,直接影响了物种的受威胁等级评估和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工作。因此,依据最新研究进展,及时整理并更新我国生物多样性编目,尤为重要。
2020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课题组牵头组织完成《中国两栖、爬行动物更新名录》,发表于《生物多样性》(封面文章)上。截至2019年底, 我国共记录现生本土两栖动物3目13科62属514种, 爬行动物3目35科135属511种。近期,车静课题组及其合作者在前期研究基础上, 汇总更新了截至2021年的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截至2021年8月30日,云南省现生、原生两栖动物隶属3目12科49属191种,占全国两栖类种数的32.5%。较《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和饶定齐,2008),云南省新增两栖类1科23属70种,其中包括34个新种、15个中国新纪录和10个省级新纪录。截至2021年底,云南省现生、原生爬行动物2目25科82属235种,占全国物种总数约41%。较2008年出版的《云南两栖爬行动物》,确认新增82种,存疑收录21种,移除23种。同时,基于先前云南省爬行动物区划和更新后的物种分布信息,将云南省爬行动物地理分为6个动物地理区,即滇西北横断山区、滇西山地区、滇南山地区、滇东南山地区、滇中高原区以及滇东北山地区。结合调整后的爬行动物地理区划,对物种分布、物种特有性、受威胁状况等给出了统计结果。
据此次云南省两爬名录更新结果,研究建议继续加大分类调查工作,特别关注存疑物种分类地位和跨境区域调查,加强物种生态数据及种群生活史研究,为后续国家和地方保护物种名录修订提供明确、及时的一手科研数据。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受威胁物种比例均高于全国水平,且远高于其它脊椎动物类群;此外,大量新描述、新记录的受威胁物种仍未进入保护名录;而特有种集中分布的滇西北、滇中区域的关键生境类型缺乏保护区的有效覆盖。因此,建议后续工作重视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关注特有种、受威胁物种集中分布的滇西北、滇中区域和滇西、滇南边境热带区域的栖息地保护;及时组织专家对保护物种名录进行修订和更新,特别是《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以为云南省生物多样性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保护。
目前,两栖、爬行动物和其他陆生脊椎动物(鸟、兽)相比,分类体系虽日趋完善,但仍不稳定、新类群仍逐年增加,已知物种的分类变动频繁。因此,研究对目前中国开展两栖爬行动物系统分类研究建议如下:高阶元分类变动时,应充分考虑目前系统学研究进展,在遵循分类单系性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形态鉴别及分类的可操作性,充分考虑我国物种在国外的近缘类群,尤其是关键科、属、种的模式代表,以形成对中国分布物种类群更全面、正确的系统演化关系的认识;在系统发育关系未得到解决的情况下,不建议对属级及以上的高阶元分类进行变动,而以分子数据为基础进行系统发育关系构建时,应结合核基因的多基因片段开展研究;对于物种中文名,为避免频繁变动给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带来的不必要困惑,中文名应保持稳定,在高阶元分类发生变动时,不建议物种中文名跟随高阶元分类变动频繁改变。
上述成果分别以《云南省两栖类物种名录修订》、《云南省爬行动物名录和地理区划更新》为题,发表在《生物多样性》上。该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项目(sino bo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云南省科技厅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编目更新文章截图和杂志封面
图2.云南省两栖、爬行动物受威胁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