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都生物所揭示气候变化对棘腹蛙栖息地适宜性与连通性的影响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气候变化会加剧物种栖息地的破碎化与丧失,并导致种群下降乃至局部灭绝。两栖动物的迁移能力弱,对环境依赖程度高,使其面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时显得更为脆弱。因此,理解气候变化和栖息地破碎化将如何影响两栖类物种在全球变化下的适应性及物种续存,能为物种生态适应性与保护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并提供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胡军华团队针对上述问题与保护需求,以棘腹蛙(quasipaa boulengeri)为指示物种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与研究。棘腹蛙是广泛分布在四川盆地周边山区和南部省份的中国特有种。因其求偶时发出的“梆、梆”声,常被称为“梆梆鱼”、“石梆”;又因其常伏于溪中石下不易辨别,在一些地区也被称为“石坑”、“石蛙”。近几十年来,由于持续的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捉等原因,棘腹蛙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已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

  整合野外调查结果、标本馆历史记录、数据库及文献资料,基于预估的未来气体排放情景,研究人员系统解析了气候变化对棘腹蛙栖息地适宜性和连通性格局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棘腹蛙的适宜栖息地将遭遇明显的丧失风险(36%-71%),原地避难所占当前适宜栖息地的29%–64%,而迁地避难所仅占5%–18%。当适宜栖息地核心斑块面积减少过半后(51%),栖息地破碎化程度加剧。与此同时,气候变化驱动的适宜栖息地改变呈空间异质性,四川盆地东南部山区的栖息地丧失和连通性下降最明显,仅能通过盆地南部一条狭长的廊道来维持避难所的有效性。该研究阐明了气候变化和栖息地连通性对山地两栖类物种空间分布与生存的重要影响,在实施保护策略时不容忽视。同时,研究强调了识别气候变化避难所和维持栖息地连通性对实现物种续存和制定有效保护策略的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成果近期以mountain frog species losing out to climate change around the sichuan basin为题发表于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西部之光”和香港海洋公园保育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图1 棘腹蛙种群调查:a、物种生态照;b、典型栖息地;c、栖息地干涸;d、野外调查

图2 气候变化背景下棘腹蛙适宜栖息地与核心斑块的空间格局

图3 气候变化背景下棘腹蛙适宜栖息地核心斑块间连通性的变化格局


研究团队单位:成都生物研究所
来源:
爱科学

上一篇:心理所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前扣带回谷氨酸水平与感觉整合加工下的脑功能连接相关

下一篇:科学家提出我国转基因大豆产业化推广策略

登录注册
欢迎内容投稿或举报!e-mail: ikx@ikx.cn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copyright © 爱科学 iikx.com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