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团队在海龙目鱼类资源与分类领域取得新进展,基于近岸海龙目鱼类资源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在我国南海和东海近岸海域发现了2个海蛾鱼新种,分别命名为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 nov.)和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相关成果相继发表在《动物分类学》(zootaxa)和《动物学研究》(zoological research)上。
海蛾鱼是一类小型底栖的海洋硬骨鱼类,隶属于海龙目、海蛾鱼科,分布于从南非到夏威夷的印度-太平洋温带和热带近岸海域。有研究认为,海蛾鱼的种群密度较低且存在“一夫一妻”的单配制繁殖特征,加之较弱的扩散能力,使海蛾鱼可能对于高强度的捕捞活动十分敏感,其野生种群面临威胁。
然而,关于海蛾鱼分类及种群资源的研究十分匮乏,为避免其物种资源尚未被充分认知便可能面临绝灭的困境,科研人员对我国近海的海蛾鱼物种开展了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我国此前记录有海蛾鱼3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及其以南的近岸海域,通过对样本的形态和遗传学信息的综合分析,研究在厦门、阳江和北海海域确认2个新的海蛾鱼物种。其中,中华海蛾鱼(pegasus sinensis sp. nov.)模式产地为福建厦门近海,其原本被认为是飞海蛾鱼(pegasus volitans);南海海蛾鱼(spinipegasus nanhaiensis sp.nov.)模式产地为广东阳江近海,其长期以来被认作是短尾海蛾鱼(spinipegasus laternarius)。新增的2个海蛾鱼新种正模及副模标本目前保藏在中科院南海海洋生物标本馆,全球海蛾鱼科鱼类自此从6种增加至8种,其中我国近海分布有5种。
海蛾鱼科在现行的分类系统中仅包含海蛾鱼属(pegasus)和宽海蛾鱼属(eurypegasus)两个属,而spinipegasus是作为一个亚属被划分在海蛾鱼属(pegasus)中,有学者提出将spinipegasus划分为一个独立的新属,但未得到充分的证据支持。研究团队通过对海蛾鱼科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基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海蛾鱼属(pegasus)和宽海蛾鱼属(eurypegasus)形成姐妹群,两者的亲缘关系更近,而棘海蛾鱼属(spinipegasus)则聚类在海蛾鱼属和宽海蛾鱼属之外,该成果充分支持了先前研究提出的将棘海蛾鱼属spinipegasus划分为独立属的观点。该研究增进了科学家对于海蛾鱼科物种资源的认知,并为我国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
图1.南海海蛾鱼的正模标本、骨染色对比图及样本采集地点
图2.中华海蛾鱼采集地点,正模标本和系统进化树
上一篇: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