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威胁是保护生物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焦点。人类活动影响野生动物的分布格局和种群密度,改变其群落结构和行为模式,导致其生境退化与丧失,致使越来越多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迅速衰减、走向灭绝。人类扰动对野生动物行为具有重塑作用,可改变野生动物的行为习性。因此,明晰野生动物如何通过行为调节适应外界环境的扰动,对揭示濒危物种受胁机制、制定科学有效保护措施至关重要。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杨维康团队基于五年的野外观察数据,探究了矿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对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卡山保护区)鹅喉羚警戒和集群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卡山保护区矿业开发达到顶峰的2008年至2012年,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矿业开发活动,导致三个功能区的鹅喉羚均经历了强烈的人类扰动。总体而言,这种高强度的人类扰动对鹅喉羚集群规模比较小的单性群(雄性群和雌性群)影响更大,而对于集群规模更大的雌雄混合群影响相对较小。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相比,鹅喉羚在实验区投入更多的时间警戒。然而,由于核心区和缓冲区增加的人类扰动,随着群体增大鹅喉羚投入到警戒行为的时间未见明显降低,表明鹅喉羚警戒行为的群体效应收益明显降低,其被迫在核心区和缓冲区集更大的群以获取采食和警戒利益。本研究证实,卡山保护区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升高迫使鹅喉羚增加警戒行为投入,损害了鹅喉羚通过“群体效应”而获得的警戒行为收益。 相关研究成果以goitered gazelle gazella subgutturosa responded to human disturbance by increasing vigilance rather than changing the group size为题,发表在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