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癌基因失活将导致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长征医院联合转化医学中心王跃祥团队在国际上首次解析了胃肠道间质瘤恶性进展新机制,解析了抑癌基因的失活是间质瘤恶性进展的重要分子机制,提供了区分间质瘤恶性程度的分子标记物,为间质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依据。该研究成果10月22日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研究人员在优化新型驱动基因发现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胃肠道间质瘤驱动基因的研究体系,首次发现间质瘤中位于22号染色体的新型抑癌基因depdc5,证明其编码蛋白depdc5能抑制间质瘤细胞增殖和生长。这个蛋白正常发挥功能时,能阻止间质瘤生长。但当其编码基因突变而处于失活状态时,间质瘤恶性程度越高,该蛋白表达量越低。研究表明,depdc5蛋白的失活会促进间质瘤的恶性进展。
学术界20年前就推测胃肠道间质瘤22号染色体存在抑瘤基因,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基因。王跃祥说,早期间质瘤体积小,生长能力有限,原因之一是depdc5有抑癌功能。一旦depdc5失活,间质瘤增殖能力就增强,推动其向恶性方向发展。
专家认为,该研究对晚期间质瘤的治疗和有效预防、延缓间质瘤的进展意义重大,并为depdc5失活的间质瘤患者带来福音,为未来的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73/pnas.191454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