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水环境过程与生态风险研究组(颜昌宙团队)报道了该组最新研究成果:附生菌群对沉水植物黑藻砷吸收累积、形态转化和外排具有显著影响。研究成果以influence of epiphytic bacteria on arsenic metabolism in hydrilla verticillata为题发表于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77138)的支持。
砷(as)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是一种公认的全球性污染物且无阈值的一级致癌物质。近年来,沉水植物因具备修复as污染水体的潜力而备受关注。然而,沉水植物茎叶表面存在大量的附生细菌,这些附生细菌较植物本身具有更为多样化的as代谢机制,包括as(iii)氧化、as(v)还原和as(iii)甲基化等,因此其水质净化功能很可能是沉水植物-附生菌群复合体系的作用。但目前关于沉水植物as吸收与代谢的研究中,植物未经灭菌处理,其研究结果与灭菌后植物本身对as的吸收代谢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附生菌群对沉水植物吸收转化无机as的调控作用,这对全面认识沉水植物对as的吸收代谢机制及其水质净化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中,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对比研究有菌和无菌黑藻对不同形态无机as转化、累积和外排的差异,探讨附生菌群对沉水植物as吸收与代谢的影响,同时利用宏基因组技术表征黑藻附生菌群砷代谢相关基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黑藻附生细菌中检测到多种as代谢基因,如与as转运相关的基因(glpf、arsb、arsa、pst(s、-a、-b、-c)、arc3)、转化相关的基因(arst、aioab、arsc、arsm)。这些as代谢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与对应酶活性决定了砷的形态、积累和外排。as(iii)胁迫下,有菌黑藻实验组显示出氧化和甲基化能力,然而无菌黑藻实验组并未表现出类似能力,无菌黑藻体内总as平均含量为有菌黑藻体内的35.56%,有菌黑藻体内还出现少量的dma和mma;as(v) 胁迫下,无菌黑藻内源性地将as(v)还原为as(iii),并将as(iii)排泄到培养基中,然而有菌黑藻协同附生细菌表现出更高的还原能力,无菌黑藻体内总as平均浓度是有菌黑藻体内的3.31倍;此外,附生细菌还可以显著促进植物体内as(iii)的外排。
该研究揭示了沉水植物黑藻附生细菌中as代谢基因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丰度,可能对水环境中as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产生较大的影响,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沉水植物对as的吸收代谢机制及其水质净化作用和生态修复功能,为有效应用沉水植物修复as污染水体提供理论依据。
文章摘要图
上一篇:版纳植物园发现生境干扰是外来种蚯蚓成功入侵的主要驱动因素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