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的三维结构示意图。
gcgr参与调节人体内血糖稳态,是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的重要靶点。图中左上角gcgr的三维结构以蓝色飘带图显示,gcgr的天然配体胰高血糖素以红色飘带显示;图下方为与gcgr结合的两种g蛋白,以表面图显示,其中,gs蛋白的三个亚基分别用橙色、灰色和蓝色显示,gi蛋白的三个亚基分别用红色、灰色和蓝色显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吴蓓丽研究组供图)
科学家揭示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吴蓓丽、赵强研究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孙飞、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denise wootten研究团队合作,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结构与功能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分别与激活型g蛋白(gs)和抑制型g蛋白(gi)结合的复合物三维结构。这是首次测定一种gpcr与不同类型g蛋白结合的复合物结构,阐明了受体与不同g蛋白的精细结合模式,并揭示了gpcr对g蛋白的选择性机制,为深入认识gpcr的细胞信号转导机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相关研究成果于北京时间3月20日发表于《科学》。
gpcr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是最大的药物靶标蛋白家族,目前40%以上的上市药物以gpcr为靶点。gpcr发挥的生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激活的细胞内效应蛋白(g蛋白等)决定。根据其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g蛋白可分为gs、gi、go和gq等类型,其中,gs 和gi被gpcr活化后,分别激活和抑制腺苷酸环化酶,产生相反的生物学效应。研究表明,不同gpcr可选择性激活一种或多种g蛋白,但一种gpcr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g蛋白一直未被清晰阐明,制约了对于g蛋白选择调控机制的深入理解。
吴蓓丽和赵强联合研究团队与国内外合作者一起,通过多学科的紧密合作与艰苦攻关,利用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成功测定了胰高血糖素受体gcgr与其天然配体胰高血糖素以及gs或gi结合的两个复合物结构。gcgr属于b类gpcr家族,对于维持人体血糖稳态发挥关键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药物的重要靶点。gcgr主要通过激活gs蛋白行使其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该受体也可与gi和gq等其他类型的g蛋白作用,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体现了gpcr信号转导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017年以来,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研究团队陆续解析了gcgr全长蛋白分别与小分子抑制剂和多肽激动剂结合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极大地促进了对b类gpcr信号识别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此次,该科研团队乘势而为,进一步测定了gcgr与不同效应蛋白复合物的三维结构,对于全面阐释该受体蛋白的信号转导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往的gpcr结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gpcr通过调节第六跨膜螺旋(tm6)向外迁移的幅度改变其g蛋白结合口袋的大小,实现与不同类型g蛋白的结合。与这一传统认知不同,gcgr-gs和gcgr-gi复合物结构显示,gcgr以一个相似的g蛋白结合口袋与这两种功能相反的g蛋白结合。与已经解析的a类gpcr与g蛋白的复合物结构相比,gcgr的g蛋白结合口袋开口更大,不仅可以满足体积较大的gs蛋白的结合,而且能够容纳体积较小的gi蛋白,这种利用相似结合口袋识别不同g蛋白的分子机制可大大提高gpcr激活多条下游信号通路的效率。这一发现极大地深化了人们对gpcr信号转导机制的认识。
虽然与gs和gi结合时,gcgr形成的g蛋白结合口袋大小相似,但其与两种g蛋白的相互作用模式差异巨大。gcgr与gs相互作用界面的面积是其与gi作用界面的两倍,使得该受体与gs的亲合力高于gi,这为gcgr主要通过gs进行信号转导提供了结构基础。此外,研究发现,在这两个复合物结构中,受体分子胞内侧环区(icl)存在较大的构象差异,三个胞内环(icl1-3)在与不同g蛋白结合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其中,第二胞内环(icl2)的构象差异最为显著,该区域与gs紧密结合;而受体与gi结合时,icl2向受体一侧偏移,仅与gi形成微弱的相互作用。 该合作攻关团队综合利用氨基酸突变、g蛋白激活和细胞信号转导等研究手段,针对gcgr与g蛋白作用界面上的数十个关键氨基酸进行检测,研究它们对gs和gi活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gcgr的icl2和第七跨膜螺旋与第八螺旋之间的连接区域对于识别gs蛋白发挥关键作用,而受体的另外两个胞内环(icl1和icl3)和g蛋白结合口袋内的疏水氨基酸则对于结合gi蛋白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表示,这是首次在一种gpcr分子中明确不同类型g蛋白的识别关键区域,对于深入研究g蛋白的选择性调控机制意义重大。
此外,这些发现为偏向性配体药物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选择性抑制其中一种效应蛋白的活化,有效降低药物副作用,将推动抗2型糖尿病药物的研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aaz5346
作者:何静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