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写作图表设计最有效的三项原则。很多人都可能没有意识到,图表实际上是展示研究成果最有效的方式。咱们回想一下自己是怎么读论文的。在点开一篇论文的时候,一般我们都是首先看标题,接着扫一眼摘要,然后看两句引言,正文是不怎么会看的,全都是通过一连串的图表来汇总论文信息。最后读一下结论。如果是需要大量阅读文献的时候,甚至只看论文标题和图表。
我们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是这样,期刊审稿人其实也一样。而且他们看了太多太多的已发表的和投稿的论文,所以对所指清晰且信息丰富的图表那肯定是更加有好感。如果我们把图表做好,也一定能让审稿人特别感兴趣,会大大提高过稿的机会。
相对来说,展示表格比加图形要容易。大多数表格都只需要列数据,常用的是三线表;而图形则需要一些设计,这样才能让你的结果或者结论更加“炫酷”地展示出来。图形的设计是个很宏大的命题,可能几本书都说不完。通常情况下,论文写作中的图形掌握一个简明简约的原则就可以了。
关于图表,能谈的非常多。咱们今天主要聊三个方面。
问题一:何时用表,何时用图?
很多时候,展示数据既可以列表,也可以做图,excel中也有把数字图形化的功能。那么,什么时候用表,什么时候用图呢?
很遗憾,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很多人喜欢在列数据的时候,首选用图,这也是不对的。比如下面这个例子,确实用彩色的柱状图了,但数据展示效果非常差,而且也并不美观。
如果把同样的数据还原成表,不但简洁美观,而且在表达数据的时候也更精确,量化得更好。
当然,有些蛋白的样子,或者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本身图很漂亮,那就用图好了。
问题二:图注怎么写?
关于图表,很多人容易忽略的地方是跟文字有关的图注,也就是对图表的说明性和解释性文字。
论文写作中的图注,把握四个原则就好了。
第一,独立原则。
一个好的图注,一定是有一定独立性的。图注肯定与图表配合,所以这里的独立性是指相对于正文文字而言。图注的独立性,保证了图表的内容可以单独理解。这是照顾包括审稿人在内的读者的阅读习惯。毕竟,没有人想在看不明白一张图的时候,再从图前后的文字中找说明吧?
第二,扼要原则。
虽然没有任何说明对图注的字数作出限制,但长篇大论的图注显然是不合适的。而且图注的字号比正文小很多,如果写太多内容的话,读者阅读起来也会很困难,甚至遗漏重要信息。因此,图注一定要简明扼要,短小精悍,不需要包含可在方法部分中找到的大量实验细节,概述即可。
第三,从无原则。
理论上来说,设计精当的图表是不需要任何图注的,图表本身已经足够传达必要信息。所以,最好的图注就是没有图注。根据这个原则,即使图注必要添加时,也一定要易于理解。
第四,匹配原则。
匹配原则并不与独立原则相矛盾。匹配一方面是图注跟图表匹配,再就是图注跟正文匹配。前者侧重于表意的匹配,后者则是形式。比如图注的颜色要跟正文一致,一般不加彩色。
问题三:图里该有多少数据?
很多人在做图的时候,存在一个误区,想尽可能多的把数据放在一张图里,觉得把工作量放出来,可能会给审稿人一种论文很扎实的感觉。
能给审稿人形成这样的印象肯定是好的,但前提是千万不要让数据混乱不清,那就白瞎了自己的好数据了。比如下面这张图,把四组数据都放到一张表里。虽然用了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组别的数据,但符号相似度太高,即使画上趋势线,也很凌乱。
有的人可能会说,可以给四条线分别加上颜色。这个主意不错,也确实有很多人这么做了,但是我们要考虑到,绝大部分研究者的打印机,都是黑白的。即便是彩打,也很少有人专门为一份文献打彩色。如我一般老派的人,喜欢把重要论文打印出来阅读,据我了解,很多审稿人也有这个习惯。因为实体阅读,会读得更慢更仔细,也更容易读出文章的意思,更容易看到文章的错误。遑论来回翻页和随手做标记的便利性。所以,加彩色线条的主意确实不错,但恐怕打印出来就没那么清楚了。
在黑白主色的前提下,我们可以把四组数据分成两组,比如下图中把pd/mgo 和pd/ai203的数据分成两组。这样,即使全都用虚线来表示趋势,也一目了然了。
其实,论文中的图表,本质上是一个逻辑问题。好的图表是可以完整表达论文内容的。如果大家留心那些一流杂志的论文,单单仅靠图表,就能把论文的“故事”讲得很完整。所以,我个人认为关于图表有这样一条金线:只看图表,就知道论文做了什么。
下一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