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究生,要使巧劲!“苦行僧似的勤奋,是另一种懒惰”,2020 年 第 11 期《中国青年》上的一篇文章令我眼前一亮。作者古豆豆回顾了自己在学习上走过的弯路,并总结说:“没抓住重点,没用对方法,企图用时间的叠加去取得成效,结果让自己身心疲惫,还伴随着深深的自责。”我很有同感:很多研究生不正是这样的吗?硕士生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要完成课程学习、科研、期刊论文、学位论文,还要实习、找工作,难度非常大,不使巧劲怎么行? 学习课程要讨巧。
2019 年秋天,我让一位研一新生最好能在课余每过十天向我汇报文献阅读情况。我对她讲,读研不仅仅是上课,最终决定研究生毕业并获得学位证的是做科研、发论文。因此,要处理好上课和开展科研的平衡。但她整个学期都在上课,没有向我汇报过一篇文献,也没有做过一个实验。
在我讲授的“学术规范和科研技能”课上,她抬起头认真听讲,和教室里一些使用手提电脑干别的事的学生形成鲜明对比,但她最终只得了b 的成绩,原因在于她写的期末结课文章缺乏创新性,像是参考网上的资料写的。
她还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环境材料”课的文献汇报和期末文献综述,但最终也只得了b 的成绩⸺她写的文献综述只有文字而没有图。事后,她告诉我,她以为使用别人论文里的图会构成学术不端,所以没有用图。但我说,在期末文献综述中用别人的图只需注明文献出处就可以了;如果没有图,那么这篇综述就显得不好看、不专业。我感叹道,如果她事先能在组会上多练习文献汇报并让我看一眼她写的文献综述,就能避免走弯路,自己也能得到提高。
我进一步对她讲,现在很多研究生课程的考核要求是写一篇文献综述,学生最好不要“天马行空”地写和自己课题无关的文献综述,而要善于“一举两得”。假设你的学位论文研究课题是“开发基于氮化碳的新型光催化剂”,那么你选修“环境材料”这门课,可以写一篇关于“氮化碳合成和物理化学性质”的综述;你选修“绿色化学”这门课,可以写一篇关于“氮化碳在光催化中的应用”的综述;你选修“环境光化学”这门课,可以写一篇关于“氮化碳的光催化机理”的综述。以后,你把这三篇“课程论文”合并在一块儿,加以编辑整理,不就完成学位论文的绪论部分了吗?她恍然大悟。但这时,整个学期已经过去了,她花了大量时间写了好几篇不成体系的课程论文,只是完成了这个学期的课程学习。
写论文要讨巧.
一位研一学生进校没多久,我就让她学习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以往, 很多研究生不愿意使用文献管理软件,他们在 word 文档中“手动”输入文献、调整文献的序号,这不但容易出错,而且浪费大量时间。
从web of knowledge 导入你的 endnote 文献库的文献信息不全是对的,比如有些原始文献的标题中出现的化学分子式有下标, 但在 web of knowledge 数据库中的化学分子式都没有下标。因此,你需要在自己的 endnote 文献库里订正。往往有些研究生没有在 endnote 里订正,于是导师修改学生论文时,花了很多时间指出这些细节错误。这不但使导师很郁闷,也耽误了学生论文的发表。
听了我的话,这位学生学习了endnote。后来,她把她写的一篇论文稿发给我,我在word 文档的修订模式下修改,把改过的文字都用红笔标出,试图让她看清我改在哪里。我还在文档中插入批注,让她针对我的批注进行修改。不料,我将我修改的版本发给她后,过了好久才收到她的修改稿。打开修改稿,我发现有的地方改错了,还有的文字没有按照我的要求进行修改。几次这样下来,浪费了大把时间,我很不高兴。
后来才知道, 她收到我的word 文档后,没有在理解我的文字的基础上在文档里“逐一接受”或者“全部接受”我的修改,而是在电脑屏幕上把她的原始稿和我的修改稿分别打开,在她的原始稿中逐一修改,这不但使她非常累,而且耽误了时间,造成了新的文字差错。我对学生们感叹道:做事情之前首先要找准方法;吃不准如何做时,要多问问导师和课题组师兄、师姐,而不能蛮干。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一名博士生发表几篇英文sci 论文后,我就让他在夏天不想做实验时,把英文稿翻译成中文,将中文稿作为学位论文的相关章节,储存在电脑里。然而,进展缓慢。有时候,我还看到他把手机横过来,使用两只大拇指玩网络游戏,或者发送视频“弹幕”。
我对他讲,学生阶段性地把自己的英文论文翻译成中文作为学位论文的相关章节,就像是在积累“砖块”。积累了若干个“砖块”后,学生再写出学位论文的绪论章节以及总结与展望章节,那么学位论文就“底定”了,以后有更多时间找工作。
他还说他的英文稿写得太简单了,翻译成博士论文章节时需要扩写。但我认为,英文sci 论文是经过我们反复修改和同行评议的,英文 sci 论文是怎么写的,他就怎么翻译就行了,不能推倒重来。而且,学位论文要先整体完成,再进行细化,而不要一开始就在局部“绣花”。英文稿的翻译版已经可以得 85 分了,他再花很多时间修改,也只能提高到 90 分;而绪论章节以及结论与展望章节还没有写呢,暂时得零分,那为什么要在已经发表论文的章节耗费很多时间呢?
统筹安排,因势利导.
就拿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位去年入学的研究生来举例吧。原先我就在她入学之前建议她先在当地“刷”一份实习经历,这样进校后对于研三求职应聘就能更加心定了,但她没有做。入学后,本科期间已经考过大学英语六级的她,在课余复习英语,想把大学英语六级分数“刷”高。据她讲,班上很多同学都准备“刷分”。
我认为,既然读研时间紧,方方面面的任务都要照顾到,那么一定得统筹安排。她的一个师姐从不“刷”英语六级成绩,也不参加社团活动,而是提前把毕业所需的sci 论文发出来,把学位论文写出来。这位师姐不但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和冠名奖学金,还在研二暑假去知名外企实习,研三有大块时间找工作,最终收到好几个 offer 并又参加了实习。相反,有很多学生一开始没抓紧,最后因为没有发出论文而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证,找到的工作也“作废”了。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学校宣布延期开学,我的这位研一学生很着急。虽然辅导员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些下载文献的资源,但我说,读研不仅仅是读文献的。我让她首先确定一个科研的题目,然后针对选定的课题,写文献综述,这既可以作为开题报告,也可以作为硕士论文的绪论部分。她在家看了百余篇文献,写完了硕士论文的绪论章节,反复修改。她还通过腾讯会议,给我详细讲解了 7 篇文献。到了 6 月还不能返校,于是我让她和课题组另一位硕士生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在当地找暑期实习。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她们暑假在家再看文献都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效用增量,那还不如让她们投入社会实践,为将来的求职添砖加瓦。她们很高兴地投入了实习,不但在简历里增添了一条内容,增加了对将来就业的自信,而且学到了不少东西,积累了将来求职面试时的谈资。
有的研究生“想得多,做得少”,还有的研究生“做得多,得到少”。而聪明的人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知道什么东西重要、什么东西不重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他们能够明确自己的求学和职业目标,优化做事的方案,实现一举多得;他们很清楚做过的一件事情、参加的一个活动有什么用,今后能用在什么地方;他们还善于寻求导师的指导,从而规避可能会遇到的“陷阱”。
本文来源:文章刊于《中国研究生》杂志2020年8月,作者:马臻(复旦大学教授)。
下一篇:研究生如何做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