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在科研合作遍地开花的大势之下,自然科学领域中的作者论文已正在成为罕见品,一篇论文有n(n≧2)个作者已然成为学术界的一种新常态。而地球人都知道,同论文作者数一样与日俱增的,还有论文在获取各种学术和非学术利益上的权重。因而,这论文署名就成了合作者中各人马的必争之地。
目前通过对文章贡献程度大小来进行论资排辈已成为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事情。通常情况下,一作能亲自操刀进行研究项目并撰写文章第一轮草稿,多数是正在训练期间的学生。
共同一作的工作强度、参与程度和一作几乎相同,更重要的是对文章有着关键的贡献。而其他的作者要么参与了数据的产生、要么提供了相关的技术或材料。
而通讯作者(排在最后)通常由制定蓝图的导师来担任,他们不仅是负责研究项目财政的"财神爷",也是亲手修改草稿并定稿的"作家",更重要的是责任与殊荣并行:一旦论文有"问题"或者要"获",该作者就是联系人。
然而行赏也并非万全之策。毕竟,合作者对于自己在文章中的贡献常处于一种"者迷"的状态,总是会主观夸大自身的贡献(over-claiming credit);且合作者越多,夸大贡献的现象也就越普遍。
此时,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么因贡献没分配好而闹得大家不欢而散的情况也就极有可能发生。
因而,学术圈中因争抢荣誉,而导致原本亲密无间的战友割袍断义、割席分坐的事儿也是屡见不鲜。譬如,1962年的李政道与杨振宁就因早年的论文署名顺序,以及对"宇称不守恒"理论贡献孰高孰低的争执而分道扬镳。
2017年一篇文章为共同作者学术贡献分配模式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第一和其他作者"(first and others, f&o)贡献估算公式,来评估科学论文n个共同作者的贡献。
对于此公式,大家在心里膜拜下就好,不必深究。为了让大家理解该公式,下表列出1-6位作者情况下,各位作者对其文章的规范化贡献值(百分比%)。
提出的公式适用于大数据下,具备统计意义情况下的计算。下一步的工作是进行实际数据统计计算,来检验团队提出的公式是否有普遍意义。
诚然,论文署名对科研人员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但鲜有人注意到,不同国家作者的署名"习惯"也略有不同。
该文章中作者首次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角度来分析文化对论文署名的影响。他们在统计期刊(cell、和)在2002年至2011年所有学术文章,并按照国家计算了单篇文章的平均作者数量。
结果发现了文化的确会影响着作者署名的行为:相比于个体主义文化(欧美国家),集体主义(亚洲国家)文化背景的科学家更倾向于考虑学术贡献以外的因素(如人际关系),而更愿意将实际贡献不大的同事或合作者列为作者。
其实,在科研发展早期,多数研究论文都只有一个作者。而最早的作者间首次合作及分享是发生于法国,左下图即为第一个具有不止一个作者的论文,发表于1665年。
而右下图则是一篇由数学家felix klein和sophus lie在1870年共同撰写文章的快照,可谓是科学合作史上的里程碑。
截至1900年,生物学、化学以及物理学领域大约有7%的论文具有共同作者,此后科研团队合作的热潮便开始了。1960年,近有60%的文章具有共同作者。
2000年,医学每篇文章平均共同作者已达到7人。而超级作者(超过50或100位作者)的论文大部分发生于物理及生物医学领域,比如第一篇超过1000位作者的论文就是2004年发表的关于药物实验的论文。
而这主要是因为跨学科领域的研究,使得具有不同研究专业知识的科学家进行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新灵感和idea可有助于解答一些单个领域中无决的科学问题。
但是共同作者数目的不断攀升也会了科学研究的固有脆弱性——合作基本上是以信任为基础的,每位研究者需要确保实验数据的真实性,不然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可能会受到侵害。
冲突1:当工业/代表或利益相关者成为论文的共同作者时,很有可能会因为论文结果或结论与相关政策及商业利益不符合而发表论文,他们可能会有倾向性的选择在削弱或忽略关键结果的情况下而进行论文的发表。
冲突2:有时,合作者不愿意发表论文,仅仅是因为他们不同意其他作者对文章的修订,包括文章提交前的修改以及针对的意见的修改等,或者因为他们认为没有被给予足够的时间参与文章的修改工作。
冲突3:出于专业竞争或心存嫉妒,共同作者之间的沟通完全属于无效沟通。此时,文章的发表只能无期限向后延。
冲突4:在没有询问过一位或多位合作者的相关意见以及没有获取其许可的情况下,就发表提交论文。目前,这一现象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其实这种做法是与专业标准和政策背道而驰的。
冲突5:作者署名的排序不公。因为导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绝对优势,时常会发生一些无需咨询所有参与者,而任意作者的事情,比如一部分的科学论文署名具有滥竽充数之嫌,这些人对论文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仅仅贡献了自己的名字。
为了避免陷入纠结的工作关系,首先要谨慎地选择合作者。无论合作者是实验室内部人员还是其他研究团队,都可通过朋友、同事或教授以及社交,来获取潜在的合作者的信息。
其次,良好的科研合作离不开共同的愿景及期望,因而,要为工作贡献和作者署名设定明确标准。与合作者讨论研究工作的划分以及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并将其落实在纸面上,最重要的是发挥众人所长,强强联合。
再者,常言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当重点项目发生变化时,需要告知合作者,并以公开、诚实和尊重为原则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同时,也要做好因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而导致合作终止的心理准备。
另外,如果研究者与实验室里的同事合作陷入困境时,最好向导师寻求。准备好相关材料,比如邮件、协议、工作安排和已完成内容(双方作出的贡献)等,让导师有个充分的了解。
最后,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合作共事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具有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都期望一起努力,取得重大突破。
与其在寻求合作时灰心丧气,不如牢记你可以通过选择和你工作标准一致的合作者,避开那些合作关系的隐患。
上一篇:sci论文发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