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学术论文功能的异化和改辙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写作和发表科技的真实功能是什么?要是时光闪回五十年,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熟稔的朋友就会说,你提的问题太“小儿科”了,发表科技就是为了发展科技促进交流呗!可不是吗?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今天却成了问题,要提出来一本正经地进行讨论(此种讨论中我还算是一个后来的参与者),这一事实本身就值得深思。

    翻开任何一本科学方法论或科技写作的著作,对此问题都有明确的回答。例如,我手头的普及型的《大学科技写作》(司有和、江瑞松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中,开宗明义地写道:“科技写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交流科学成果,为新的发现提供基础;可以传播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指导工作,提高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水平;可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等等。”但是,现在国内做得怎样呢?

    曾几何时,神州大地掀起了一股“sci热”。据说,始作俑者是某大学的一位校长,也许他的本意无可厚非,但经过层层提升、节节放大,sci(加上ei、istp)成了评估大学办学水平和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连sci等检索工具的主办者都感到始料所未及),那些可怜的大学校长、学院院长们老在“数豆子”,清点某一时段的sci。“上有所好,下必甚矣”。于是,老师们跟着“数豆子”,因为,这成了晋升职称、申报奖励、争取科研经费等等的一个“命根子”。学术的功能被异化了!这样做的结果是:全国的科技总数和sci数节节攀升,已经在世界上名列三甲,而我们的实际科技水平呢?科研人员的实际创新能力呢?别说名列前茅了,充其量达到国际上的中游水平。对此,有识之士曾不断呼吁,科技领导也有所醒悟,目前的情况正在好转。

    公正地说,不能全盘否认sci等在鉴别学术水平的作用,sci总体来说至少要比那些已成泛滥之势的“垃圾”强吧!也不能否认sci作为考核指标的一种功能。我曾问过几位境外的学术界老朋友,他们那里的情况如何?答案是,他们也会“数豆子”(bean-counting),主要是学院院长、系主任他们在数,但对sci的功效的认识,决没有中国内地那么夸张。国外学者也重视发表,记得30年前,我在brown大学的一位教授朋友对我说,对美国的大学教师来说,“publishing or perishing”(要么发表,要么完蛋),很严酷。但他们强调的是质量,而不是什么sci!我看到过美国某名校对一位教师晋升副教授职称的评估报告,校内外的七位小同行对他的三篇进行深入剖析,对的优缺点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最后形成肯定性的结论,他们并没有追求的数量。

    “数豆子”热造成了学术界的浮躁之风泛滥,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学术不端之风。为了迎合“数豆子”潮流,一些学术水平低下、学术道德有亏的“小人”大搞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有之,伪造数据者有之,一稿多投更成了“小菜一碟”,弄得“方舟子们”忙得不亦乐乎。当然,尽管这种“害群之马”绝对数量可观,比例上还是小的,可是一旦他们的伎俩得逞,却为害甚烈,不但造成了学术竞争上的不公平,要是这种“小人”成了学科带头人,还将危及年青一代的成长。事实上,在“数豆子”热的烘烤下,新生代中滋长了某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想法和做法,这样的例子还少吗?这是老一辈学者和我们中生代学人最感忧虑的。

    要改变现状其实不难,只要做到:

    l 从思想上认清发展科技事业和培养科技英才的正确途径;

    l 从观念上认识学术的真正功能,还它以本来面目;

    l 破除形而上学的浅薄观点,从办学理念、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等全面的角度评估高校,别搞什么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教学大评估”,特别不要以“数豆子”的方式来判定单位的学术水平;

    l 承认人才的多样性,千万别以sci作为评估个人学术能力的主要标准,以其研究成果的实际质量和社会效果来全面考量教师的科研能力。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但愿经过上下努力,能彻底清除那一时的阴霾,还学术界一个清平世界!

来源:
爱科学

上一篇:从选礼物到选课题

下一篇:

登录注册
欢迎内容投稿或举报!e-mail: ikx@ikx.cn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copyright © 爱科学 iikx.com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