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9岁成北大博导的80后研究员:女性也能科研家庭两不误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29岁成北大博导的80后研究员:女性也能科研家庭两不误。她是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所国际研究学者,在29岁时成为北京大学生导师,曾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这一系列高大上头衔的共同拥有者就是我国青年女科学家  刘颖。

  “放弃”清北 选择南大

  “中学时我就对生物有兴趣,考大学时铁了心要读生物专业。”刘颖回忆道。

  所以在2002年,她报考南京大学,只填了生物这一个专业方向,而且“不服从调剂”。当时她的高考成绩已超过北大、清华的录取分数线,为了学生物,她放弃了这两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顶尖大学,毅然选择了南大生物系。

    大学毕业后,她考到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师从刘清华教授读。留学第一年不能一次性听懂英文授课,她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花两三个小时来回听录音,直到听懂为止;刚进实验室时,她甚至不会做最基本的转化实验,周末实验室没有其他人,她就向隔壁实验室的师兄求助。

  来源:我是科学人

  与后面的困难相比,这些都不算什么。“我读博的前两年挺拼挺辛苦的,当时前后做了有四五个课题都不顺,怎么做都不对,一直拿不到理想的实验结果。”刘颖甚至开始动摇:要不要换个专业?至少付出能有些回报。

  性格好强的她并没有屈服。她开始换个角度思考失败的意义:实验没成功不能说明没有收获。就像爱迪生尝试各种材料做灯丝一样,失败是试错的过程。那时候刘颖非常拼命,每天做实验到晚上十一二点。她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能早一点发现这个实验走不通,那我可能就早一点走到正确的路上了。

  拐点在两年之后出现:别人尝试多次都没有结果的一个课题,刘颖做了不久就成功了。相关论文于2009年夏天顺利在《科学》杂志发表,刘颖的科研之路由此峰回路转。

  “我当然期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最后能应用到临床上,但现在还处于最初、最基本的研究阶段,距离药物研发还很遥远。”刘颖说,“科研像一场马拉松,认准了这条路,再辛苦也要坚持跑下去。”

  科研生活 努力平衡

  每晚7点,刘颖从实验室赶回家中,她的孩子在等着她。

  事业与家庭难以平衡,是很多女性都会面临的困境。刘颖曾经并不担心,认为工作稳定后再要孩子,就能轻松兼顾两者。但孩子出生之后,时间和精力上的消耗依然会影响工作进度,刘颖曾一度为此纠结。

  “孩子的成长不能错过。她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的陪伴。”刘颖说:“所以我只能在工作时间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高效工作,她有自己的秘诀。她注意抓重点,把精力集中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事。一般人都会有思维跳跃的时候,做着手头的事情,又想到去完成另一项任务,在切换思维的过程中耽误了时间。为了充分利用时间,刘颖严格规划。她甚至用计时软件提醒自己:工作25分钟,再花5分钟时间处理杂事。

  她想靠自己的努力,去达到事业与家庭的“平衡”。“人家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为什么要让家人为我的工作买单?我希望他们有快乐的家庭生活,所以我只能努力提高效率、把事情做好。”

  寄情烘培 攻克节点

  其实,科学家刘颖也有“小女孩儿”的一面。在得克萨斯大学读博期间,她迷上了蛋糕裱花。在她眼里,烘焙和科研也很像。厨房里有量杯和勺子,每道程序有固定配方,很像实验。

  蛋糕裱花能发挥人的创造力,她因此专门抽出时间,上了四期蛋糕装饰的课程。回国工作以后,她也常常拿蛋糕裱花来比喻科研,提醒学生们先集中精力攻克课题最关键的节点,然后再去做些边边角角的实验。“就像蛋糕装饰,你连蛋糕胚子都还没做好,就急着开始裱花有什么意义呢?”

  翻看刘颖的朋友圈,大多是一些生活乐趣的分享。她常有这样的感觉:或许很多人认为,享受生活会影响到她的科研工作。“其实没有。我的确花了一些时间去享受生活,但我在工作上也并不比别人差。”刘颖说。

  对话刘颖

  记者:现在一些女性在科研路上比较迷茫,您对她们有什么建议?

  刘颖:我希望她们先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想要什么样的未来发展,目标定了才有动力。最近我面试了一个学生,她想做科研,却没有选择本科毕业出国读,她担心出国后很难适应新环境。我对她说,当初我去美国读博,在国外也要面对各种困难,但这些东西从未跳到我的脑子里。之所以有顾虑、怕困难,可能还是因为不是那么想达成这个愿望吧。

  社会上的一些观念会影响女性,她们因此举棋不定,走一步看一步。如果科研对你的人生很重要,就不要过于顾虑别人的看法,保持自信,坚定地走下去。

来源:人民网|我是科学人 洪蔚琳 赵永新
爱科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登录注册
欢迎内容投稿或举报!e-mail: ikx@ikx.cn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copyright © 爱科学 iikx.com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