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盲审被毙的风险?有明确的学术贡献和成果创新是获得学位的基本要求,匿名评审对学位申请人和生导师都带来压力和挑战。如果盲审的评审意见是一致的,那么培养单位就容易执行下个环节。在一些外送盲审,甚至一些硕士盲审环节出现了评阅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培养单位不得不进行新的仲裁。
2020年上级部门明确提出学位授予不能强制和发表挂钩,绝大多数单位还都没有明确公开表达对培养计划环节中发表论文要求的更新,估计都处于观望和思量对策的过程。对于送审的,都有一个页面是学位申请人对在读期间学术成果和学术活动的陈述,包括参与项目、获得授权专利、科技获奖、学术报告和发表论文等,但这些学术活动和成果的表达中不能泄露学位申请人及其导师的相关信息。
盲审环节被否决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写作粗糙,各个章节内容的衔接度不足,研究内容片段化而不是系统化,无法确定各个章节内容的相关度。即有拼凑的嫌疑,这种情况下即使学位申请人在多篇发表论文也不能通过盲审。毕竟和小论文不是一回事。
2, 里研究工作做的非常平庸,依然在做老掉牙的课题,套路和方法一成不变,一些课题组十几年做的都是同样的研究内容,无法区别每一届毕业生的学术成果贡献。
3, 学术观点相悖。学位申请人可能会提出新观点,评阅人恰好不认同这个观点。
4,过度依赖实验设备和商业软件。有些领域的研究论文完全依赖实验设备,或者模拟过程完全依赖功能化的商业软件数据输出,这种情况下对实验结果和软件模拟结果的细节,物理过程和机制表达不清楚,那么就无法认定学位申请人的知识水平和实际的学术贡献,理论和方法的创新等。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盲审被毙的风险。
1, 在写作上要下大工夫,减少和杜绝错别字,口语化表达,图表公式清晰,排版、不能出现明显的笔误。
2,同第一条,要把具体的研究工作在里准确表达,不能觉得sci一区的论文都发表了就万事大吉了。
3,要积极参加学术会议,争取在多个学术会议上作口头报告或者张贴报告,把自己的成果讲清楚。如果论文评阅人恰好听过你的学术报告,真正理解了你的报告内容,那么评阅论文的时候看起来就没那么费劲了。毕竟学术会议报告还有一个互动辩解的过程,而评阅却是单方面的。
4,在的学术贡献里要简洁凝练和表达自己的学术贡献,此处不能直接复制的摘要。务必把学术贡献的表达要写的具有科学性,通读性,让大同行明白你具体做了那些事。另外,如果的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可以提及下每个章节对应的出处。比如,第三部分内容已经发表在xxx年xxx期刊上,本人在这个具体工作里排名第几,做了哪些具体贡献,但不要提及具体页码。以免评审人拿不准你是否发表了论文,或者担心你发表的论文层次太低。
5,对于偏重实验和软件模拟为主的论文,要明确实验设计过程的一些思路和细节。在正文结束的后续展望这一节要表达自己对当前这个研究方向的认识,包括学术流派的提及等,如国内外相关研究方向的主要团队的一些观点以及自己对这个领域的认识。
盲审可能会遇到不同知识层次和背景的评阅人,一些人依然在学术圈很活跃,一些评阅人可能已经多年不读最新的文献了。对于多数在学术圈依然活跃(不断有科研成果发表,而不是只在会议上反复做同一个报告)的研究人员,通常给出的评价都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对于已经没有科研成果产出的评语人在评阅过程中偶然会出现偏差,注意以上细节一定程度上会降低被毙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