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几期跟大家聊了很多关于在中的应用、的质量评价,以及的报告标准等。于是有很多小伙伴对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了。有些勤劳好奇的小伙伴们就开始想,我要找多少人做我的对象,我用什么抽样方法去选择研究对象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聊聊的抽样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不是为了回答“有多少”或“有多频繁”的问题,而是为了更加有力的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所以,大家在定量研究中,基本都采用概率抽样,以便能应用统计方法得到客观的结果。而中常常使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即按照研究目的抽取能够为研究问题提供最大信息量的研究对象。由于注重对研究对象获得比较深入细致的解释性理解,因此研究对象的数量一般都比较小,不可能(也不必要)采取概率抽样的方式。
目的性抽样有很多具体的抽样策略,下面介绍几种在医学研究领域里可能常用的抽样方法。
1.极端或偏差型抽样
在这种抽样方式中,研究者通常选择研究现象中非常极端的、被一般人认为是“不正常”的情况进行调查。这么做的理由是,从一个极端的例子中学到的经验教训可以用来为一般情况服务。虽然这种现象比较极端,不具有代表性,但是就研究目的而言,对这种独特现象的解释有可能比一个典型现象更加具有说服力。
比如,当我们在做一项定量调查结束以后,发现一些极端个体,尤其是在填写患者报告结局时情况特别好,或者特别不好的情况,均可以抽样出来进行定性访谈,以了解他们的详细情况,对研究结果进行补充解释说明。从对极端个体的研究中,我们获得的不是反映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而是在特殊条件下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在表面上不一定适合所有其他患者,但是可以说明在类似情况下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2.最大差异抽样
最大差异抽样指的是:被抽中的样本所产生的研究结果将最大限度地覆盖研究现象中各种不同的情况。假设被研究的现象内部的异质性很强,如果我们只抽取其中少数几个个案进行研究,便很难反映该现象的全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先找出该现象中具有最大异质性的特点,然后使用这个因素作为抽样的标准对现象进行筛选。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在差异分布状况下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具体有何种同质或异质表现。
比如,在一篇已经发表的文献中,想要了解医生和患者对某一干预措施的效果,研究者就根据对于干预措施的接受情况的特点,分别选取了严格遵循干预措施和没有遵循干预措施的访谈对象,来了解他们对这一干预措施的认识和行为产生的原因。
3.分层目的抽样
在这种抽样方法中,研究者首先将研究现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层,然后再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目的性抽样,这么做是为了了解每一个同质性较强的层次内部的具体情况,以便在不同层次中进行比较,进而达到对总体异质性的了解。
比如,我们要了解不同级别的医院的大夫和肿瘤患者沟通的情况,那么我们会在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分别选取大夫来做访谈,再比较不同级别医院的大夫和肿瘤患者沟通的异同点。
4.校标抽样
“效标抽样”指的是:事先为抽样设定一个标准或一些基本条件,然后选择所有符合这个标准或这些条件的个案进行研究。例如,一般正常的产后住院时间是3天到一周的时间,如果有产妇在医院住院的时间超过了1个星期,便会被医院认为发生了“不正常”的病情。于是,我们可以将抽样的标准定在住院1周以上的病人范围内,然后对所有这类病人进行调查,了解他们超长住院的原因以及医院对其病情的处理方式。这种抽样方式只针对符合选样标准者,目的是确保抽样的质量。其实这类似于咱们定量研究中的入排标准。
其实,还有另外几种抽样法,比如典型个案抽样、同质性抽样、关键个案抽样等等。小编认为,只要言之有理,其实各种抽样方法的界定并没有那么明显的界限,并且在同一个研究的不同阶段,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抽样策略。终极目的,都是为了得到更丰富的信息来回答研究问题。
参考书目: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