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报告表和调查表也需要信度和效度么?如果您只对答案感兴趣,那么我个人觉得答案应该是这样的:
“通常不需要。如果关注信某些息收集的可靠性,或是调查员对象对crf问题理解的一致性,也许会在预调查的时候进行一些重复调查——这也许会让我们联想到信度。但是总的来说,不用刻意的考虑量表研制过程总的‘信度’或是‘效度’。”
但是为什么呢?如果您刚好有时间,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聊一聊原因。
信息收集工具:病例报告表 与 调查表
收集必备的信息是各种研究中都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对于来说,把观察指标和结局指标收集好,也是其成败的关键。一说到中信息的收集,您一定会想到病例报告表(crf,case report form)和它披上流行病学这个马甲以后的样子——调查表(questionnair)。
测量与评价工具:量表
在信息收集之外,我们经常还会试图在中试图测量和记录一些无法言表的东西。比如认知状况如何?病人的某些功能如何?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如何?焦虑、抑郁等精神状况如何……这时候我们不仅需要把所需的相关信息记录下来,还希望能够通过这些信息实现“测量”的功能。也就是定量的,课比较的把这些“无法言表”的状况测出来,并给出具体的结论或是得分。这时候crf和调查表这对亲兄弟就无能为力了,需要请出他们神通广大的远房亲戚——量表(scale)。
由此可见,量表的关键就在“量”字上,不仅要用来测量,很多量表还经常要进行定量的测量。既然说到测量,那一定有个准与不准的问题。比如,我们用橡皮筋做成的尺子测身高,这样会准么?当然不会,因为不同人的力道不一样,每次拉开测量同一物体,都不一定得到同样的数值;同样即便是同一个人测量,也非常有可能无法重现结果。这就说明橡皮筋尺子的测量结果不大可信,换成高大上一点儿的名词就是信度不好。
好了,如果我们解决了材料的问题,把橡皮筋换成铁皮,这样弹性就消失了,每个人、不同时间测量的结果一致性变好了。但是我们测量的值真的能反应出实际的差异么?让我们用举个奇葩的例子看看:
小编李楠为了给其他小编测量身高,找了一根铁皮条,打算用记号笔在上面自己喜欢的位置画上刻度。为了突出自己是个高富帅,李楠在跟自己身高差不多长的位置上画了个记好,标注为“高”,在和张华差不多高的地方标记上“凑合”,然后在和晓晓差不多高的位置标记上“矬”。好了,现在李楠得到了一个信度不错的卷尺,打算用来测身高。问题来了:测到的结果有价值么?似乎也没啥价值,因为这个测量结果并不能反应一个现实的意义,而且李楠给的定义也无法真的被更多的人接受为“高、凑合或是矬”。因此,我们除了考虑信度之外,还要考虑我们测量的结果是否真的有效?也就是效度的问题。
病例报告表 vs 量表 → 记录 vs 测量
比较一下不难看出,病例报告表和量表的作用并不相同。前者的主要目的是收集和记录信息,而后者的主要目的是测量。对于测量工具,信度和效度是必不可少的评价参数。而对于仅为收集信息而存在的crf来说,似乎就没这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