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特异度灵敏度都很高的方法,一定能用于罕见病筛查么? -凯发k8国际首页登录

  特异度灵敏度都很高的方法,一定能用于罕见病筛查么?。在诊断过程中,往往根据待诊断人群的特点和所处的诊断阶段,划分为两部分工作,即筛检和诊断。

  无论在哪个阶段中,我们评价某一诊断方法的时候都会最常使用特异度和灵敏度这一对指标。他们的优势是不会随待诊断人群中实际患病比例的影响,换句话说,特异度和灵敏度在不同发病率/患病率的人群中是相对比较稳定的指标。因此,我们常说,只要特异度和灵敏度同时较高,该诊断方法就有比较高的诊断效能。真的可以这样简单的一概而论么?

  让我们看一个例子。

  假设我们有一种诊断方法,研究者想用于某种罕见病的诊断。该方法的灵敏度是80%,特异度是90%。我们一看,两者都不低啊!这方法挺靠谱的,不少医生就会认为,这一方法可以直接在临床推广使用了。

  假设来某医院科室会诊的患者中,患有该病的概率是20%。当我们对1万人进行诊断时,其中患病人数约为1000人。诊断的情况大致如下。

  这时在10000人中,被我们正确诊断的人数达到了8800名,诊断正确的人数占88%,错误的人数占12%。

  当我们把人群从医院会诊的病人变为医院门诊的患者。此时待诊断人群的患病概率会有所下降,比如降到了5%。

  此时真的正确的人数为8050,诊断正确的人数占80.5%,诊断错误的人数占19.5%。我们比较一下不难发现,相对于5%的患病概率,我们不进行诊断,直接作出所有患者“无病”的结论,似乎犯错误的机会还更小一些。不难发现,单单看灵敏度和特异度就作出诊断试验可在临床应用的判断,似乎为时过早了。

  当然,上面仅仅是一个小例子,决定某一诊断方法是否值得应用,并不是仅仅看其与金标准的一致率就够了,还要评价误诊和漏诊的成本有多大,看我们是更愿意承担那个后果,最终在决定诊断方法是否可用。

来源: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 李楠 赵一鸣
爱科学

上一篇:随机分组和随机抽样的区别

下一篇:纳入排除标准界定的研究对象并非基线描述中的研究对象

登录注册
欢迎内容投稿或举报!e-mail: ikx@ikx.cn
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 copyright © 爱科学 iikx.com "));
网站地图